Sunday, July 19, 2009

風水起源考(二)

二十四節氣

陰曆月是月球運動的結果,與太陽回歸年毫無關係。中國曆法另外設置12個中氣,由春分開始至雨水,這12個中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位置而訂定。地球繞太陽每走30度角就有一個中氣。雖然中國曆法沒有陽曆月,這些中氣可以想像成陽曆月。陰曆月的訂定與12個中氣有一一對應關係。例如雨水一定在正月,春分一定在二月,如此類推。詳見下表。



中氣名稱 陽曆月份

雨水_______ 1
春分_______ 2
穀雨_______ 3
小滿_______ 4
夏至_______ 5
大暑_______ 6
處暑_______ 7
秋分_______ 8
霜降_______ 9
小雪_______ 10
冬至_______ 11
大寒_______ 12

另外中氣與中氣之間設置12個氣節,以供農事參考之用。12個中氣及12個氣節名稱及關係見下表。


民間流傳以下<節氣歌>幫助記憶這24節氣:

春雨驚春清穀天,
夏滿芒夏暑相連,
秋處露秋寒霜降,
冬雪雪冬小大寒。

另有一首二十四節氣七言詩:

地球繞著太陽轉,繞完一圈是一年。
一年分成十二月,二十四節緊相連。
按照西曆來推算,每月兩氣不改變。
上半年是六、廿一,下半年逢八、廿三。
這些就是交節日,有差不過一兩天。
二十四節有先後,下列口訣記心間:
一月小寒接大寒,二月立春雨水連;

驚蟄春分在三月,清明穀雨四月天;
五月立夏和小滿,六月芒種夏至連;
七月大暑和小暑,立秋處暑八月間;

九月白露接秋分,寒露霜降十月全;

立冬小雪十一月,大雪冬至迎新年。
抓緊季節忙生産,種收及時保豐年。

前面提過12個陰曆月比太陽回歸年少了11日。或者說陽曆月(中氣與中氣間的間隔)是30或31日,比陰曆月29或30日多一或兩天,所以中氣在陰曆月的日序會一直往後退。例如2004年的小滿在農曆四月初三,下一個中氣夏至會在五月初四,向後推遲了一日。每月將中氣向後推,最終會後退至下一個的陰曆月份。由於陰曆月比陽曆月(中氣與中氣間的間隔)短,始終會有一個陰曆月份無中氣,而跟隨的中氣會出現於下一個陰曆月份。這樣中氣與陰曆月份的對應關係便脫鉤。為了使中氣與陰曆月份重新掛鉤,就將無中氣的陰曆月份設置成閏月。

例如在2004年春分在農曆二月三十日(陽曆3月20日),下一個中氣穀雨將會在31天之後出現(陽曆4月20日)。春分之後應該是農曆三月,這個月的30天內我們發覺無任可中氣,如果無閏月,夏至將會落在跟隨的月份的第一天,即四月初二(陽曆4月20日)。所以穀雨會出現在農曆四月而不是三月,中氣與陰曆月份脫鉤了。解決方法是將無中氣的陰曆月份定為閏二月,跟隨的月份才是三月,穀雨會回到三月初二(陽曆4月20日)。

但也有例外情況將沒有中氣的月份不作為閏月。如果前一個月或兩個月裏已包含了兩個中氣,那麼下一個月即使無中氣,也不把它當作閏月。例如1985年甲子年十二月三十日是雨水,下一個中氣春分在乙丑二月初一,乙丑年的正月沒有中氣但不當作閏月,即甲子年十一月包含了兩個中氣(十一月初一的冬至及十一月三十日的大寒)。

擇日學初步:日月合璧 五星聯珠 上元的開始

在易經風水之中,我們每每談到太陽、太陰、黃道十二宮、白道、地球的自轉及公轉,以至「三元九運」等等,但大家又會否知道,古人是如何定訂「上元一運」,作為180年周期的開始呢?
首先,我們要談「朔望月」。在中國曆法中,我們非常重視“朔”。早在西周初年,可能還是以胐(陰曆初三)為月首。在當時的國君每月初一(朔)要到廟裏設祭,叫做“告朔”。但朔這天月亮不可 見,需要根據“胐日”逆推。可是到了西周,已經能定出“朔”這一天了。《詩經•小雅•十月之交》:“十月之交,朔日辛卯,日有食之……彼月而食,則維其 常。”據考證,這是記述周幽王六年(西元前775年)十月初一日發生的日食,也是中國明確記載“朔日”發生的最早一次日食。

 

  中國曆法對於歲首和曆元,也很重視。歲首即“歷年”的第一個月份。周曆以建子仲冬之月為歲首,殷曆以建醜季冬之月為歲首,夏曆以建寅孟春之月為歲首。秦用顓頊曆,以建亥孟冬之月為歲首。

  曆元,是曆法中描述天象發生的起算時間;冬至作為一年的開始,朔旦作為一月的開始,夜半作為一天的開始。甲子日又是干支記日週期的起始。古人治 曆的基本觀念,首先注重曆元,一定要以甲子那天恰好是夜半、朔旦、冬至作為起算的開始。除了這些標準之外,還要求“日月合壁,五星聯珠”。這樣,這個更理 想的曆元稱為“上元”。
  “日月合壁”本來是日月同升的意思,古人以為這種天象不容易遇到,是祥瑞之兆。後來推廣,只要日、月同一宮(和十二次中的“每一次”差不多, 30°”)或對照(日、月在相對位置),都叫做“合壁”。到了清代,欽天監改為只以“合朔”為限,即在夏曆每月初一日,都叫“合壁”了。“五星聯珠”就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顆大行星同時並見於一方的意思。古人也以為這是不易遇到的天象。後世推廣,以五星各居一宮互相鄰接便稱為 “聯珠”。清代欽天監則以五星經度相距45°便算“聯珠”了。要實現這個“甲子、夜半、朔裏、冬至”和“日月合壁,五星聯珠”的理想,古代曆法家致力於觀 測星象。為了推算冬至、朔裏在同一天,就要在白天用圭表測太陽影子,夜間觀測中星(即過子午線的星);為了推算日月合壁而發現了日、月交食的成因,知道了 日、月在“朔”相交便發生日食,在“望”相交而發生月食。又為了推算“五星聯珠”注意五星運行情況,因而知道了五星見、伏週期和順、逆行現象。這樣不斷地 觀測和推算,中國曆法就逐漸發展起來。

在五星聯珠的傍晚,人們可以在日落後的西方天空,用肉眼同時觀察到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大行星,由西向東近乎直線排列的「五星連珠」的天文奇觀。這五大行星包括地球都在黃道面上圍繞太陽旋轉,但各自旋轉週期不同,加上地球自轉的原因,這一次五大行星恰巧轉到太陽的同一側,從地球上看就是五大行星相聚一線的百年一遇的天文美景。五月八日是觀看五星聯珠的較佳時刻,屆時這五顆行星位置將最為接近,其中水星、金星、火星及土星會聚在不到十度的範圍內,相隔最遠的木星與水星相距約三十四度。當天即使不用望遠鏡,也可以看到同時出現在天空中的五星。最近一次可觀察到的五星聯珠現象發生在1940年2月。

天文學家認為,本次五星匯聚是21世紀天文現象中的一大奇觀。在未來100年中,這樣的行星匯聚還會有3次,分別是2040年9月、2060年7月、2100年11月。但是其餘三次行星在日落後匯聚的位置很有可能不會超出地平線,這就意味著人們必須借助天文望遠鏡觀看。因此,本世紀的第一次五星聚會就能用肉眼直接觀賞到,將是十分壯觀的一幕。有趣的是,在五月十三日左右,月球也將加入五星聯珠的行列,五月十四日晚月球正好位於五大行星中間,形成罕見的「行星合月」現象。此後,各個行星很快沿著各自的軌道分散開來,五星連珠現象將逐漸消失。


在中國古代,無論是帝王將相,還是平民布衣,都以「天」為至尊。這不僅僅是因為「天」厚賜了人賴以生存的環境和衣食住行,更主要的是「天」時刻都在慈悲地以各種天象預示、規範著人的思想與行為。人順天而行、做了好事,「天」就現吉象,人間必會五穀豐登、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……;人若是逆天而為、干了壞事,「天」就降凶兆,人間就會幹旱少雨、洪澇災害、兵變民亂……。特別是歷代帝王對這種「天人交感」更是深信不疑。

根據中國傳統對「五星連珠」的看法,認為是最吉祥的天象,表示將有「明主出現」,因此古代君王對於五星連珠都有極大的期待與期許,也因此產生不少歷史事件。

史學家司馬遷(145~87 BC)說,五星連珠時,國家會有大的改朝換代發生,新的偉大人物將建立新的國家。

西元前1953年2月26日,五大行星非常緊密的在目視4.33度之內會聚,當時大禹建立夏朝,也是夏朝君權神授的開始。

西元前1576年12月20日,水、火、木、土四星連珠(金星也在附近),是夏朝滅亡的象徵,成湯成功的改朝代為商。

今本《竹書紀年》對殷末周初,周將代殷時的天象也有描述:「孟春六月,五緯聚房。後有鳳凰銜書,游文王之都。書又曰:殷帝無道,虐亂天下,星命已移,不得復久,靈祗遠離,百神吹去。五星聚房、昭理四海。」西元前1059年5月28日,周文王改朝換代為周,當時所有的行星會聚在巨蟹座內6.45度的範圍,這是史書上記載的行星會聚第二緊密的一次。《宋書·天文志》說:「齊恆公將霸諸侯,五星聚於箕。」齊桓公乃春秋五霸之首,在他統領諸侯之際,又出現了五星連珠的天象。公元前206年,《馬王堆帛書》記載「(漢高祖)元年冬十月,五星聚於東井,沛公至霸上」,當時五大行星就在東井(二十八宿之一)附近,劉邦率先進入關中,按照事先的約言,劉邦當王。但當時劉邦實力遠不如項羽,故未敢稱王。但那時「五星聚於東井」這一特定天象的出現,古人則認為這是漢代將興的徵兆。到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時代,天空星象又呈現五星連珠的狀況。據說,星像在五星連珠時,在地球上的人文世界中,也象徵著學問的鼎盛,所以宋代的文風極旺。以上各例都說明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星以某種方式聚會,兆示天下將有大人物出現,天命有所轉移。看來五星聚在某處,便是改朝換代的象徵。



風水起源考(一)

參考資料:

http://www.gsfc.nasa.gov/scienceques2001/20020419.htm

http://www.space.com/spacewatch/planets_align_020503.html

http://skyandtelescope.com/observing/objects/planets/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